立秋至,蝉声渐弱,梧桐叶开始染上第一抹金黄。老辈人说"立秋十日满地黄",此时正是天地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古人讲究"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",可现代人往往误解了进补的真谛——不是大鱼大肉胡吃海塞,而是顺应天时调整饮食。
1. 不吃过于肥腻的食物
“贴秋膘”不等于狂吃红烧肉、猪蹄等油腻食物。夏季人体消化功能较弱,立秋后脾胃仍需适应,若突然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,容易消化不良,甚至引发腹胀、腹泻。建议选择温和的滋补方式,如清炖鸡汤、鲫鱼汤等,既补充营养,又不会增加肠胃负担。
2. 不吃过量生冷食物
虽然立秋后仍有“秋老虎”发威,但自然界阳气渐收,此时若贪凉,继续大量吃冰镇饮料、生冷瓜果(如西瓜、甜瓜等),容易损伤脾胃,导致腹痛、腹泻。尤其是体质偏寒的人,更应减少生冷摄入,可选择煮梨水、蒸苹果等温润吃法。
3. 不吃辛辣燥热的食物
秋季气候干燥,若再吃大量辣椒、烧烤、油炸食品等辛辣燥热之物,容易加重“秋燥”,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痒、便秘等问题。建议多吃百合、银耳、莲藕等润燥食材,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。
4. 不吃变质或隔夜海鲜
立秋前后仍是海鲜肥美的季节,但高温天气下,海鲜容易变质,若储存不当或隔夜食用,可能引发肠胃不适。建议现买现做,煮熟后尽快食用,避免因贪鲜而误食不新鲜的海产品。
立秋进补的关键在于“润而不燥,补而不腻”。除了避开上述“四不吃”,还可适当增加南瓜、山药、红枣等温和滋补的食材,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。
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饮食调整也要因人而异。如果本身有特殊健康状况,建议咨询专业营养师或中医师,制定更适合自己的秋季饮食方案。
发布于:北京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